赵伟 国金证券(600109)首席经济学家
以下观点整理自赵伟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(第76期)上的发言
本文字数:4161字
阅读时间:11分钟
一、 经济转型驱动外资调整优化
从转型角度看引进外资,适应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,引进外资表现出不同特征。在一个经济体从中低收入阶段向中高收入阶段演进的过程中,资本往往是相对稀缺的,而要素成本等其他方面的禀赋优势相对明显,所以,此时吸引外资的规模或增速往往较高。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,资本相对稀缺,因此该阶段中国吸引外资的规模快速增长、经济也高速增长。再看如今的印度,人均GDP不到3000美元,吸引外资势头迅猛,同样符合该趋势。
当前,中国已经到了人均GDP接近1.3万美元的发展阶段,劳动要素成本不断上升,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的吸引力逐渐下降。当然,引进外资的结构也变化明显。虽然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,但像化工、汽车、新能源、半导体、电子通信 、医药等产业对外资的吸引仍然强劲。因此,需要正确认识到,在不同发展阶段,外资投资意愿、投资结构、外商投资环境都在不断变化,从而及时调整吸引和利用外资政策,健全外商投资制度,以高质量外资促高质量发展。
二、多点发力全面提振外资信心
1、坚定对外开放的立场和态度
当前面对大国博弈或地缘政治层面的影响,外资的投资信心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击。中国在此时表明将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的立场和态度,有利于修复外资动摇的信心。并且,高举旗帜谋求和平发展,创建和维持良好的外部环境也符合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诉求。
2、防范化解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
中国原先的增长模式,是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、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后,具备了土地财政等的制度基础,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个闭环的逻辑框架。然而,当房地产的大周期过去,就会发现该增长模式不可持续,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近年来逐渐显现。在经济增长模式转换过程中,债务相关风险暴露,外资信心容易受到动摇。资本重视中国长期经济运行过程,关注房地产未来的表现和地方债务是否能平稳过渡。因此,在这些领域落实一些更合理的政策推进,比如更合理的化债思路和地产链条更有效的制度设计,有利于缓解外资的担忧和信心不足问题。
3、加强宏观调控以稳定经济增速
合理的经济增速对恢复外资信心同样关键。这就意味着在化解结构性问题的同时,还要在跨周期、逆周期调控方面加大力度,包括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,把宏观经济维持在相对合理的增速水平。
4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
营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,规范外商投资政策法规制定,提高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和财政金融支持力度,更大力度、更加有效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,有利于恢复外资信心。
5、在双循环框架下扩大内需
中国不同于其他先导型经济体,中国拥有非常庞大的国内市场。所以,在双循环的框架下把内需做大做强,有利于提振外商投资对中国的认识和信心,同样有利于鼓励和引导外商融入中国经济发展。
二、配合发展阶段如何引进高质量外资
1、认识外资需求需理性
在不同发展阶段,经济发展的诉求是不断变化的,相应的,对外直接投资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。中国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,资本不再像早期发展阶段那么稀缺,对资本资金的迫切需求已经大大降低。因此引进外资的重点需求转向资本带来的技术、管理理念等。在有了理性认识后再去推动适应于当下发展阶段的引进外资政策,应加入结构性的引导,如加大对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、服务业的研发投入支持等。
2、外商鼓励政策需适度
尽管需要一系列优化外商营商环境,加大引进外资的鼓励和优惠政策,但此类鼓励和优惠政策需保持适度,在发挥良好外商营商环境对外资的吸引效果的同时,也应避免超国民待遇破坏公平营商环境。
3、双循环下的制度优势需发挥
如何扩大内需,发挥大市场优势,并找到短板,补齐不足,是在双循环框架下需要重视的问题。在中国中东部的很多地区,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善,但如何将人才和资本良好结合仍需改革进步,比如推动改革户籍、社保体系改革等。如果在这方面取得重大改革进展,将更好地发挥双循环框架下的制度优势,把大市场优势做得更坚实有力。
4、对外合作需深化
由于欧美国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,因此中国应与欧美国家保持稳定合作关系。同时,也应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继续加强合作,充分发挥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在能源等方面的优势,促进各国共同实现多元、自主、平衡、可持续的发展。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