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原标题:股价触及年内新低!茅台回应近期股价和酒价变动)
6月13日,贵州茅台盘中创出年内新低1553.15元/股,收盘价1555.01元/股。
同日,酱酒平台“不二酱”数据显示,2024年飞天茅台(散)53度/500ml批发参考价报2320元/瓶,较6月12日下跌80元/瓶,跌破2400元/瓶大关。
贵州茅台证券部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,公司一直关注股价和酒价变动,目前生产经营均正常,至于是否有应对措施不方便回应,但是请股东相信公司。
针对贵州茅台近期股价和酒价变动,知名投资人段永平继续看好,而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建议“茅台拆股”,知名作家紫金陈选择“抄底”但强调盈亏自负。
多因素叠加导致酒价下跌
数据显示,6月13日,2024年飞天茅台(散)53度/500ml批发参考价报2320元/瓶,较6月12日下跌80元/瓶,跌破2400元/瓶大关。
此外,有电商平台对飞天茅台(海外版)53度/500ml报价低至2048元/瓶,散花飞天报价低至3619元/瓶。
据悉,散花飞天是贵州茅台2023年底推出的新品,首批发售量不到1万瓶,曾一度被爆炒至8000元/瓶以上。
除了单日在部分平台出现价格波动,飞天茅台自今年初至今的批发价、终端零售价整体呈现下行趋势。上海多家酒行的飞天茅台(散)报价,基本从4月初2700元/瓶降至2600元/瓶,最低报价甚至跌破2600元/瓶。
国投证券发布研报分析,基于高端需求疲软、茅台发货结构和节奏等原因,茅台批价仍然震荡下跌,市场担心存在金融属性反噬现象,即跌价预期弱化投资需求,促使部分收藏产品释放到市场上。
酒类分析师蔡学飞向记者表示,目前属于酒类消费淡季,贵州茅台又处于人员、战略的交替磨合阶段,市场观望情绪比较浓厚,再加上市场对酒类未来消费预期分歧较大,综合导致此次飞天茅台价格调整。
供需短期存在一定程度错配,也是飞天茅台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。蔡学飞认为,飞天茅台作为名酒代表,一定程度的降价会提升市场消费需求和扩大消费人群,从而达到新的供需平衡促使价格稳定。
业绩增长具有确定性
面对市场上的观望情绪,紫金陈“抄底”贵州茅台并在6月11日表示:“茅台破位但指数没破,不敢多买,小补一点试试”。
紫金陈的上述举动随即引发广泛关注,有网友评论其不会炒股。紫金陈回复称:“(贵州茅台)未来三五年内业绩依旧能百分百增长,虽然增长多少不确定,但是增长是百分百确定”。
贵州茅台在2023年年报中披露,2024年主要目标是实现营业总收入较上年度增长15%左右,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.79亿元。
2024年第一季度,贵州茅台实现营业收入457.76亿元,同比增长18.11%;归母净利润240.65亿元,同比增长15.73%。
蔡学飞认为,飞天茅台在高端宴席、礼品市场的社交属性没有变化,实际售价依然远高于官方指导价,加上贵州茅台2023年直营销售占比45.67%,是贵州茅台维持价格稳定的基石。
在蔡学飞看来,贵州茅台此前构建了1935、生肖、珍品、精品等细分价格带产品,获得了较为完善的产品矩阵、多元化的利润结构,增强了整体抗风险能力,是保持稳中有进、持续发展的关键。
在2023年度股东大会上,贵州茅台董事长张德芹表示:“公司创新一定是基于坚守茅台本质这一底线之上,但是我们一定要创新,茅台一直在努力。”
同时,张德芹提出“三个服从”:当产量与质量发生矛盾时,产量服从质量;当效益与质量发生矛盾时,效益服从质量;当速度与质量发生矛盾时,速度服从质量。
不过,紫金陈在社交平台强调,其以自有资金买入贵州茅台股份,盈亏自负。业内人士提示,一家上市公司是否值得投资,投资者需要结合多方信息独立判断,不可盲从。
梳理多家上市酒企在业绩说明会上的观点,白酒行业竞争加剧已成共识,去库存、促动销成为首要任务。截至2023年末,A股19家白酒上市公司存货总量达1469.01亿元,同比2022年末增长近200亿元。
部分知名投资人发声
6月13日,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建议“茅台拆股”。据悉,东方港湾旗下产品长期持有贵州茅台的股份。
但斌称,反对贵州茅台拆股的部分茅粉,真不知是怎么想的。现在贵州茅台股价不断下跌又“哀嚎”,明明有成熟市场的通行好办法就是不用。
在但斌看来,美股的拆股和回购注销文化,助推了企业市值增长,并且举例了一家美股公司拟实施“1拆10”的拆股计划。
近期,多家美股公司已经发布或实施了拆股计划。资本市场人士介绍,拆股能降低单股股价,从而降低投资门槛,使更多投资者能参与其中。
同时,知名投资人段永平长期持有贵州茅台。6月12日,有投资者在社交平台询问段永平,如何看待近期贵州茅台的股价和酒价下跌。
段永平回复称,喜欢喝茅台酒的人,不会因为市场价跌了就不喝茅台酒。目前,可能商务活动活跃度有点下降,所以喝少了?喜欢茅台公司的人,股价越低应该是越开心。
华泰证券判断,短期白酒行业分化仍将加剧炒股10倍杠杆开户,不同增长模式的酒企表现继续分化,去库存、促动销、立品牌等措施成为行业共识。从中长期来看,随着消费能力修复、吨价稳步提升,以及价位跨越式升级趋势有望进一步加强,行业价值与成长性有望回归。